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国项目融资难点分析及对策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25 14:48:55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的所谓“项目融资”,让项目发起人提供必要的担保,从而将项目融资质变为实际意义上为项目安排的担保贷款。, 事实上,金融机构缺乏项目融资管理人才,缺乏项目融资管理经验,尤其是在组建国际银行财团方面缺乏必要的信心,使得我国金融机构在项目融资上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同时,由于国家层面没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导细则,金融机构在项目融资管理规范方面一般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即使建立了自身的项目融资管理规范,苛刻的条件无疑加重了项目发起者的负担,同时,降低了金融机构的工作效率。

  在实际工作中,即使金融机构有主动的心态去开展项目融资,考虑的首要问题还是如何进行自身风险防范。譬如,如果项目属国家层级,项目用地由中央政府划拨,项目用地又可用于抵押等,这样的项目实现项目融资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相反,如果项目层级较低,项目中政府承诺不确定性较大,金融机构在推进项目融资上要么提高融资条件,譬如,提高项目融资的信用担保,或增加项目偿还融资的保险条款,使项目风险在其可控制的范围,要么就放弃进行项目融资。金融机构有时宁愿为项目发起者开展项目安排中长期贷款,也不会积极考虑进行项目融资等金融工具的创新,正是他们缺乏项目融资人才,对项目融资前景缺乏信心的集中体现。

  应加快金融机构项目融资人才的培养,为推进我国项目融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对项目融资的信心;各金融机构应逐步建立有自身特点的项目融资实施办法,积极探索项目融资管理的方式方法,促进项目融资创新,为国家层面建立项目融资法律法规积累必要的素材,促进我国项目融资立法的进一步完善;同时,应积极开展项目融资保险业务,积极探索项目融资风险管理模式,降低项目融资风险,提高项目融资效率。

  降低项目融资成本, 增进企业主动性, 我国金融机构多以项目为标的向企业发放贷款,从表面看是向项目本身发放贷款,实质是向企业发放贷款。这种情况下,贷款人所看重的是借款人的信用、经营情况、资本结构、资产负债程度等,而不是他所发起项目的经营成败。这种为项目进行的具有无限追索形式的“项目融资”存在诸多弊端:贷款提高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从而影响了企业再融资的能力;延期付款导致大量的应收账款,不利于公司的资金流动性。

  实际上,项目融资本质上应是项目发起企业的表外业务,是企业的或有负债,并承担有限责任,而为项目进行的企业贷款安排使得为项目进行的融资变成了企业的实际负债,不仅无法切割项目公司与作为项目发起者企业的风险联系,更加大了项目发起者的财务风险,最终直接增加了项目发起企业的成本。

  事实上,作为真正的项目融资,一般是以项目公司资产加上项目自身未来现金流作为偿还项目所融资金的担保标的,项目公司资产既定的情况下,如果能够充分考虑信用风险、完工风险、生产风险、市场风险、金融风险、政治风险、环境保护风险等重要因素,正确、客观地测算出项目未来现金流,该测算结果又能够获得金融机构的认可,那么,开展项目融资将能够合理规划企业财务,在降低企业表内风险的同时,降低企业财务成本,降低项目融资成本。

  实践中,出于保护自身利益,项目未来现金流评估机构一般会要求项目发起企业提供会计师事务所的详细审计检查结论,律师事务所尽职调查结论,项目可行性分析,包括环境评估等相关报告。在相关市场部完善的情况下,这些报告的获得也就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对于作为项目发起者的中小企业而言上述费用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面对高昂的费用,更多的项目发起者将会选择放弃,因为从财务的角度看是不经济的;同时,企业缺乏相应的项目融资管理人才,使得企业对项目融资更是讳莫如深,开展项目融资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应加快企业项目融资管理人才的培养,使企业能够正确认识项目融资,对于建立企业进行项目融资的信心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建立统一的项目评估标准,在完善项目评估市场体系的同时,进一步降低项目融资成本,相信一定能够提高企业参与项目融资的积极性。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